月度归档:12 月 2021

图片

在环境治理中,公益机构扮演什么角色?|第三届公益行业合规发展论坛环境法治分论坛

图片2021年12月16日,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在上海静安区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慈善创新 法治护航”。

本场论坛讨论了公益组织面临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国家宏观政策对公益组织参与慈善金融创新有什么支持?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在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法治愈加完善与主流化的背景下,公益组织和企业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参与到教育公平议题并推动政策倡导?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中,复恩法律联合真爱梦想、商业生态工作室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围绕慈善金融、环境法治、教育公平与法治三大议题,邀请公益行业资深专家,剖析当下公益组织的合规要点和行业发展趋势。

环境法治分论坛由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编孙海燕主持。分论坛围绕着公益机构参与环境治理展开了讨论。

图片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编孙海燕

1

Q: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环境治理主要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春蕾认为,当下中国的环境治理有着五个积极的变化:立法更开明、执法更严明、企业守法更进步、普法更多样、法治环境更好。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观察到:这几年来,公益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公益诉讼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好,空间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法治建设更加健全:新出台的法律提高了企业违法的成本。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褚涓分享了三点她的观察:

1.立法领域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2014年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主要的修订。

2.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我国成立了新的生态环境部门。另外,还组建了自然资源部。

3.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强化了政府的环境监管的责任、强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强化公众参与。

2

Q: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会遇到哪些挑战?

方应君主任认为环境违法越来越隐蔽,这值得公众关注:环境违法越来越有力和不被看见,一些园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不利于生产公司和公众参与监督,所以要更多关注园区环境治理的改善。

刘春蕾主任提出在环境治理中,我们需要平衡生态环境的目标和其他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涉及环境、人的尊严、经济发展等等,在这之间就需要做一个平衡和把握力度。

褚涓老师指出,环境治理是简政放权与有效监管的平衡:近几年很多地区开始推行环评豁免制度、环评告知承诺制,提高了环评审批的效率,也能够方便企业,但是可能也带来一些隐患,一方面,很多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建设项目,其实是被排除在环评之外,从而排除在公众监督的范围之外。另一方面,为提高审批效率,一些地区缩短了环评报告的公示期,也使得公众参与的时间被压缩了。

图片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春蕾

3

Q: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公益机构可以扮演什么角色?未来如何与责任相关方合作?

方应君主任表示:每个机构都要有自己的生态位,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基于组织的不同属性,也需要思考与相关方的合作关系。

刘春蕾主任认为社会组织的很多工作,可以为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作为补充。对于企业,我们可以作为监督者和传播者,对有恶意污染行为的企业进行媒体曝光、举报、诉讼。同时,也会帮助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的工作,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褚涓老师认为公益组织有很多空间来发挥其作用。首先,可以参与政府有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决策。其次,可以参与立法工作,相关立法草案稿和立法工作计划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企业合作时,一个是作为监督者的角色,监督企业是否有违法排污的行为,也可以帮助企业量身定做可持续发展战略、ESG目标等。

图片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

4

Q:在生物多样性COP15,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你觉得对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方应君主任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双碳目标会推动行业减少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目前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在84%,但在新能源范围是只占了16%。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很大,占据世界的1/3,在碳交易市场下,特斯拉就通过碳交易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我国可以将西部的新能源进行有序开发,可以提升西部的经济发展,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也会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在减碳的目标下,加之政策和市场的引导,消费者未来也可能更愿意选择有碳标签、碳足迹的产品,促进公众绿色习惯、更有效推荐节能减排。

刘春蕾主任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双碳目标会引导城市建设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在气候变化之下,人们提出“减缓”和“适应”,“减缓”就是利用碳中和来缓解,而“适应”方面,需要在城市建设上做出工作,社会组织可以引导社区的居民做出良好的应对。此外也会推动碳中和的信息公开:将碳排放较大的企业,纳入监管事务中,将企业相关的专业报告和信息进行公开和披露,增强公众监管。然而,也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碳排放数据的造假。

褚涓老师期待环境法边缘地位的改进与司法实践的完善:生物多样性和双碳目标在国家战略层面、媒体宣传中成为主流,但对于很多公众来说,这些概念相对还是模糊和陌生的。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对双碳的总体认知水平。在高校,环境法课程是边缘化的课程,环境法教材也没有与时俱进,对于双碳目标、生物多样性等议题还没有太多涉及。因此,生物多样性和双碳议题的主流化和环境法课程主流化是相辅相成的。最高法院也发布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司法保障举措和服务。在案件类型的划分上也提出气候变化类案件、生物多样性保护类案件、碳排放相关案件等。气候变化诉讼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成为一种潮流,我国也出现了社会组织提起的“弃风弃光”案,被称为“气候变化诉讼第一案”。

图片

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暨《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第十场

图片2021年12月16日上午,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在上海静安区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慈善创新 法治护航”。

本场论坛讨论了公益组织面临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国家宏观政策对公益组织参与慈善金融创新有什么支持?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在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法治愈加完善与主流化的背景下,公益组织和企业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参与到教育公平议题并推动政策倡导?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中,复恩法律联合真爱梦想、商业生态工作室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围绕慈善金融、环境法治、教育公平与法治三大议题,邀请公益行业资深专家,剖析当下公益组织的合规要点和行业发展趋势。

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午场是《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慈善金融”专题研讨会。行业专家与实务人士围绕《慈善法》所涉及到的慈善金融体系、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联动性,慈善信托的项目运作与投资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启动于2021年4月,由复恩法律、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旨在支持全国人大的《慈善法》修订工作,动员京沪两地及所辐射区域内慈善组织的广泛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主持开场环节。他首先介绍了《慈善法》修改系列沙龙的基本情况,“慈善金融”专题研讨是系列沙龙的第十次研讨活动,本次聚焦有关慈善金融发展议题,以期共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打开慈善发展新格局。

图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仲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致辞和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总监张翊分别致辞。

沙龙围绕“构建慈善与金融紧密嵌合的体系”议题展开,讨论环节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主持。

图片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

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从慈善金融的可持续性出发,围绕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她认为,金融机构特别擅长产品创新,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慈善项目成功运作。作为慈善组织,应对慈善金融领域的变革,需要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充分链接服务对象与利益相关方,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图片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

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劼认为,现在国外慈善金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通过量化规范的手段进行。而在当下中国,慈善金融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涉及股权投资等领域。她认为慈善金融的发展还是要落脚在规制问题,需要一个包容性足够强的法律。

图片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劼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波娜就捐赠人参与慈善金融问题进行了阐述。她介绍,联劝通过研究公众需求,引入国外流行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AF)模式。捐赠人在联劝设立长期可持续定制化的慈善账户,从而拥有对慈善项目和投资管理的建议权。未来需要形成专业团队,形成体系化的捐赠人沟通机制和慈善咨询服务机制。

图片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波娜

光大信托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董事副总经理刘文震提出,慈善信托制度赋予了信托公司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2021年,光大信托在家族信托方面和慈善信托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未来,信托公司还需要探索如何将纯公益的内容进一步商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严格的财务披露制度。

图片光大信托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董事副总经理刘文震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结合本机构发展的切身经验,总结出四点国内慈善金融的发展趋势:第一,企业结合公益营销活动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基金会,与第三次分配的趋势完全契合。第二,金融机构把对客户的公益服务看作金融的增值服务,甚至开始直接聘用慈善顾问。第三,部分大型基金会有一定体量的慈善财产,不追求高回报且投资周期长,是非常优质的资产。第四,慈善组织需要对ESG和影响力投资等新概念形成洞察和理解。未来需要发挥慈善组织的能动性,加强自身人才建设,增多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同时可在行业组织中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做慈善金融的探索。

图片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

活动最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作主题演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作总结发言。

王名教授认为慈善金融的发展要与第三次分配紧密结合,第三次分配的问题更接近于一个金融领域的问题,即“财富升维”,通过财富升维实现公益升维,社会升维。最后,他提出,以《慈善法》研讨为主题开展的合作将不仅仅系围绕《慈善法》,更应围绕整个公益,包括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维展开讨论,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共识,来推动第三次分配向更高维度的展现。

图片

张伯驹:公共利益视角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我非常期待我们专业的法律人士可以成为大自然的合伙人,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为公众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专业贡献。」

2021年11月25日,第六期公益律芽发掘计划来到了第二次课,本次课程由自然之友的张伯驹老师主讲,主题是“公共利益视角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法治起到了什么样的角色?

图片课程伊始,伯驹老师介绍了一个具有代表性、开创性的案例:自然之友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拯救绿孔雀提起的公益诉讼。本案的核心争议焦点在于:被告的行为在未来是否可能会对包括绿孔雀等珍稀动植物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经过了团队和专业人士的不断努力,这一点由法院在司法判决中予以确认。

这桩公益诉讼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诉讼本身——通过诉讼,发现行政体系中政策执行的实际问题、洞察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提升空间,并建设性地推动改善。该诉讼判决督促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工作,也推动了“预防性公益诉讼”的司法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更多的公众去关注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从保护绿孔雀案例引入,伯驹老师想要探讨一个问题:在自然之友等社会组织眼中,包括公益诉讼在内的环境法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伯驹老师指出,目前国内的环境治理面临着几大挑战:

◆ 有关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法律框架政出多门,政策和法律不够配套;

◆ 多方利益群体的参与程度和博弈程度较低,决定了共识的程度不高;

◆ 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尺度和前瞻性不统一,对目标的社会和环境安全保证机制及技术路线仍然缺乏大范围的共识。

◆ 为应对如此挑战,社会组织的参与成员可以努力推动政策改善的机会和空间,并推动公共物品的环境外部性管理。

自然之友通过什么方式来参与环境治理?

伯驹老师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自然之友通过公益诉讼参与环境治理时考虑到的各种因素:第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是否已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有重大风险?第二,诉讼的必要性分析。第三,诉讼的风险评估与分析。第四,成本核算。

通过张老师的案例和分享,我们看到自然之友多年来通过影响力案例,切实有效地推动了环境政策倡导、乃至环境诉讼司法制度的创新;有关环境保护的议题,自然之友有独到的诉讼手段和非诉手段的选择策略;以及,在环境公益诉讼结束之后,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的有效管理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诉讼个案辐射出更深远的影响。

分组讨论:环境保护,法律人可以做什么?

聆听了伯驹老师的分享之后,律芽们围绕着“环境保护,法律人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饶泽众、王润涵、宋雨博、刘汉广、姜远等同学代表讨论小组发言。

总的来说,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 开展企业内部合规,将环境友好纳入企业表彰的评价体系。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对自身发展是有助益的。

◆ 以未来立法者的身份对框架设计、制度设计进行整体性考虑,提出立法建议,审核一些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 参与普法、政策倡导、环境教育、撰写环境保护研究报告等志愿实践活动。

◆ 进行相关法律文本研读,利用学校的平台与资源开展环境/环境法相关的项目,参加环境法诊所,促进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 为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服务。为受环境污染影响需要主张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的居民提供法律支持。

复恩研究员朱熠凝表示,在环境保护这一议题上,不同主体之间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同合作、一起面对人类、生态环境、物种的生存危机,这关乎我们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今晚的讨论也让大家看到了有哪些可以从自己做起的努力。

最后,张伯驹老师总结道:不论是进入法检系统、商业律所、代理原告或者被告、做Pro bono或者加入环保公益组织,都是特别重要的、关乎公共生活的选择,关键是作为一名法律人,要坚持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公共利益的守护。

图片

上海场报名启动 | 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

图片
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上午时段暨慈善法修订研讨沙龙第十期)拟于2021年12月16日(周四)在上海举办。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慈善创新 法治护航”。

本场论坛致力于讨论公益组织面临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国家宏观政策对公益组织参与慈善金融创新有什么支持?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在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法治愈加完善与主流化的背景下,公益组织和企业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参与到教育公平议题并推动政策倡导?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中,复恩法律将联合真爱梦想、商业生态工作室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围绕慈善金融、环境法治、教育公平与法治三大议题,邀请公益行业资深专家,剖析当下公益组织的合规要点和行业发展趋势。

会议时间:2021年12月16日(周四)全天

主题:慈善创新 法治护航

论坛地点:上海市静安区万荣路700号大宁中心广场

参会方式:上海线下参会或线上观看直播

讨论议题

◆ 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修订后的慈善法?

◆ 公益性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如何完善合规管理,提升组织公信力?

◆ 国家宏观政策对公益组织参与慈善金融创新有什么支持?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

◆ 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议题主流化后,公益组织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与企业携手合作?

◆ 面对乡村振兴、双减、五育并举等国家政策,教育公益组织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在疫情反复、国际环境多变、经济波动诸多不确定性面前,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定位,发挥独有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时段

慈善法修订研讨沙龙第十期 慈善金融

主办:复恩法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联合主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时间:9:30——12:00

主持人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致辞

胡锦星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致辞

张凌

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会长

致辞

陈琳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

秘书长

致辞

申屠媛艳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

秘书长

主题演讲

王名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院长

圆桌讨论

主持人

朱秋霞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副秘书长

与谈人

王宛馨

上海仁德基金会

秘书长

张波娜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副秘书长

刘文震

光大信托 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

董事副总经理

王劼

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

副总经理

陆璇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理事长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第二时段:

环境法治分论坛

联合主办:商业生态工作室

时间:14:00——15:15

主持人

孙海燕

商业生态工作室 联合创始人、主编

分享人

褚涓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讲师

刘春蕾

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

方应君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 主任

圆桌讨论

第三时段:

教育公平与法治分论坛

联合主办: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时间:15:15——16:30

主持人

黄胜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分享人

陆逊

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

理事长

骆筱红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秘书长

朱秋霞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副秘书长

圆桌讨论

图片
图片

回顾 | 曲栋:法律人的公益探索

编者荐语:

11月17日,公益律芽发掘计划第六期再度起航。在第一期线上课程中,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发起人曲栋老师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

“庞大的社会目标与个人之间缺少内在感受性的连接,而且着眼于大的社会目标也容易让人产生自大傲慢的感觉。”

“带着一种长期的、自己也乐在其中的状态,投入到公益过程中,日积月累,就会有合适的时机,有更多的发现。”

“重要的不是能够马上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有一种热情,一种不断向上的生命状态,愿意不断探索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做得开心,不要苦哈哈地做公益。”

2021年11月17日,公益律芽发掘计划第六期再度起航。第六期的第一次课程由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发起人曲栋老师主讲,主题是“法律人的公益探索”。

从法律人到公益人:曲栋的人生历程

图片曲栋老师的人生经历

曲栋老师自述了他从法律人成长为公益人的人生经历。他来自东北一个小县城,从复旦毕业后怀着获得成功的梦想进入外企,过上了全年无休的加班生活。在律所工作多年后,曲栋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机缘巧合下,曲栋受朋友邀请,第一次尝试在社区做志愿服务,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志愿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善意的互动,这让他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甚至有“像谈恋爱般的感觉”。自此,曲栋便常常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做公益,并最终决定辞去律所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

刚入公益大门时,曲栋从学界汲取营养,受“三部门理论”影响颇深。该理论认为公益会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避免政府与市场失灵。彼时,曲栋更关注社会整体层面的目标,所办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渐渐地,宏大叙事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庞大的社会目标与个人之间缺少内在感受性的连接,而且着眼于大的社会目标也容易让人产生自大傲慢的感觉。

图片曲栋老师介绍其创办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曲栋决定进行转型,从法律人变成真正的公益人,从以推动整个公益领域发展变成做具体的公益服务,尤其是罕见病和残障人群。在这个过程中,曲栋尝试放下法律人严谨冰冷的逻辑,用感受去理解弱势群体的处境。在多年的工作和探索中,曲栋对残障人群的生存困境有了很深的体会。常见的对残障人群问题的理解是:从权利视角出发,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认为残障人群无法享受一些健全人群的便利,因此要求社会对此进行改善。但这种观点容易使得残障人群缺少自主性,只能依赖于别人观念的提升,但自己的生命状态却没有发生改变。在多年的实践中,曲栋意识到,平等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自于特别的宝贵的价值。残障人群也需要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也需要发挥残障人群的特长,为别人提供特别的宝贵的价值。这就需要公益人做出创新。

图片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曲栋从公益人变成创新者,又从创新者变成创业者,创办了一个社会企业。曲栋指出,公益要彰显人的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待公益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后,是可以从公益模式发展到商业模式的。具体来说,曲栋带领团队为残障人群赋能,给残障群体做培训,推动残障人群从传统就业到创新就业。他们首先推出72行职业体验,与行业机构合作,让残障人群体验半天的就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针对盲人群体的手心咖啡项目。在克服技术难题后,盲人群体成功上手学习咖啡制作,并参与组织国际性考试,还参加咖啡竞赛并获奖。虽然盲人咖啡师比能看得见的咖啡师效率低,但是他们在冲咖啡时拥有一种不可比拟的、专注的生命能量。这是符合人们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的,也是有潜在的消费市场的。此外,曲栋老师也在开发和运营海尔正念按摩师、倾听师、疗愈师等其他创新项目。

分组讨论:你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到最大的困难/困惑是什么

聆听了曲栋老师的精彩演讲,律芽们围绕着“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到最大的困难/困惑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沈心怡、饶泽众、苏珊、周一博、成沁蓉等同学代表讨论小组发言。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总的来说,同学们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到的以下几点困难:

1.慈善组织面临持续的资金紧张;

2.短期公益服务难以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带来无力感;

3.如何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维系其稳定性,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

4.如何把握商业与公益的边界,即在通过商业合作获得资金以推动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让商业逻辑过度侵蚀公益内核;

4.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公益;

5.法律与公益如何建立链接;

6.社会对公益组织缺乏了解和信任。

面对同学们的担忧,曲栋老师表示: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但很难一下子得出简单的答案,因为它们是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产生的,不容易一下子解决好。曲栋老师建议同学们带着一种长期的、自己也乐在其中的状态,投入到公益过程中,日积月累,就会有合适的时机,有更多的发现,最终可能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或者解决方案。重要的不是能够马上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有一种热情,一种不断向上的生命状态,愿意不断探索更有价值的东西。”

复恩研究部孙律师最后总结道:律芽的各位同学,放到茫茫人海中都是微小的星星,可能光芒很微弱,但是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希望大家今天聚在这里,能够燃起公益的星星点点的火苗,做成一个光芒万丈的事业。也要像曲栋老师说的,要做得开心,不要苦哈哈地做公益。

图片律芽同学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