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城加码,层层通关。
我的同事阿哲4月8日晚上在京东上订购了方便面,等了整整九天,终于在4月17日接到了快递员的电话。
在上海疫情封控之前,基于京东强大的仓储和物流配送能力,我们大体都习惯了隔天到货甚至当日收货的高效率,与现在的配送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在小区门口取快递时,阿哲好奇地问:“网上所说的京东自杀式物流,是真的吗?”
快递小哥一边整理货物一边回答:“是真的。”
“那司机与快递员他们从外地来,住在哪里呢?”
快递小哥放下包裹,叹了口气,“如果配送站周围有宾馆愿意接受,他们就可以住宾馆,不然就只能睡公司。我也是睡公司的,小区回不去。”
听小哥说,因为京东不是保供企业,开具的证明没法用,他的一半兄弟因为小区封闭也出不来,没有人手送货,所以现在送货时间变得很长。这么多订单,他们只能优先配送一些生活必需品、母婴用品。还有一部分货物都堵在了昆山,进不来。“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不算保供人员”。
和阿哲交流了这个事情之后,我打开手机,发现网友对京东自杀式物流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来自上海等战疫地区人民的赞赏,但也有各种质疑。
“自杀式物流”
实际上,早在2020年支持武汉抗疫的时候,京东就启用了“自杀式物流”,当时,京东派往武汉的救援车辆以及司机等人员,进入疫区后,就地隔离至少七天。这种配送方式,不仅要调集大量的车辆、人员,还需要付出极大的资金支持,为武汉抗击疫情成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助力。
但同样的模式复制到上海,京东自杀式物流的后续并不是那么燃——快递员们面临食宿等一系列难题,有的区还因为京东不是保供企业而拒绝给京东的车辆发放“通行证”。这些,都使得京东的举动显得悲壮而无奈。
是什么逼得京东这样一家民营企业不得不采用“自杀式物流“的方式来参与抗疫?
要知道,在4月10日举办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王文博踌躇满志,称京东集团已加入全市保供体系,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将切实担起新型实体企业社会责任,并透露公司储备的民生物资,可保障上海京东用户近1个月日常供应。
但欢天喜地下单后,不少上海居民失望地发现,订单配送时间一延再延,4月7日下单的商品预计22日才能送达……这让京东之前夸下的海口成为了打脸的证据,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看来,京东的自杀式物流背后,一方面是企业的荣誉之战,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被过度绑架。
但在笔者看来,还上升不到“绑架”的层面,面对上海疫情对物流的急迫需求,作为物流企业是放弃、还是参与?这是在0和1之间的选择,一旦选择参与,这些是客观上要面对的问题,是没有其他办法下的无奈选择,毕竟,按照现在的防疫政策,车辆和人员进入上海,都只能就地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从效果来看,京东的自杀式物流,虽然提供了大量的运力,但并没能真正解决上海物流的压力,甚至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这个策略,导致集运货车司机奇缺,因为都被隔离了。如果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对于物流行业本身也的确是一种干扰。据说,在京东启动自杀式物流之后,南京发往上海的一柜货,从封锁前的4000元,涨到现在的近5万元。
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哪儿?
菜其实是不缺的,缺的是物流。线上平台的一单菜到达市民手上之前,要经过跨省运输、大仓、门店、小区4个环节,一个环节受阻,全链条停滞。
是谁堵塞了送菜通道?
通行证不“通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为什么东西运不到上海?
是因为车太多了,堵着路了吗?不是。根据G7平台数据显示,全国货运卡车流量从3月中旬开始急转而下,本周全国货运卡车流量比去年同期下跌28.9%。前几日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等密集部署保通畅,但数据显示实际情况并无改善。其中,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心脏,进出货运卡车流量只有基准值的15%,近几天也没有明显恢复迹象。所以,高速路上的车辆并不多。
一家山东的大型粮油公司高管向媒体表示,近一周,该公司收到上海的粮油订单近500吨,但是现在出到3万元的高价,相当于过去4倍以上价格,还是没有司机接单。
面对天价运费,卡车司机为何不为所动呢?
从一位货车司机的自拍视频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一路上,货车司机除了出示通行证、绿码、行程码、24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外,还要应对各地层层加码的花式防疫政策,违规设置防疫检查点,擅自阻断运输通道,甚至贴封条,不让司机下车。车辆虽然办了通行证,但形同虚设,各地互不相认,仍然不能下高速。
政策“一天三变”,每天各地交通通告上百条,长三角地区的道路和高速到处堵、到处卡。4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物资、邮政快递等民生物资和农业、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通知》强调,涉疫地区所在省份的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应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重点物资运输需求,建立健全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交通运输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做到统一格式、全国互认;要畅通办理渠道,充分发挥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成渝等重点区域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协同联动。
希望这个通知能真正落实,有一个全国互认的通行证,不被各种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所对冲掉,才能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因为,除了跨省的通行证,在上海,还有一种通行证,全称“防疫保障临时通行证”,是指在封控期间车辆临时通行的证明,主要是用于疫情防控、市民的紧急就医、物资保障、人员转运、城市运行、应急处置等情况,由上海市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各区政府发放审核。
这个通行证,不仅是京东缺,据媒体报道,“盒马”有通行证的车辆数量也少得可怜,全上海才十几张。要知道,对于紧急物资如药品、婴儿奶粉的运输来说,每多一辆车,就能多解决几十个家庭的问题,这笔账谁都会算。但是,通行证的存在,人为地限制了可用的运力。
除了车辆被限,本是最擅长于连接最后一百米的快递员,也因为基层社区管控,大量被困在家里,无法返岗工作。全域静态之后,人员进出管控规则的制定权分散到了各个居委会,规则一时一变,一位离开小区出去送货的快递员出去三个小时后,家附近的小区出了阳性,物业发来短信:“出了就别进,进了就别出。”
这些政策和关卡,都成为上海保供中的障碍,也让居家的上海居民不得不整天为“断供”担忧。4月16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员介绍,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下发工作方案,明确对相关城市保供人员的检测要求,实行“2+2”核酸检测及抗原检测,即两日内第一日开展2次抗原检测,第二日开展一次抗原检测和一次核酸检测,如此循环。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不如实上报,还带“疫”送单,引发传播风险的,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以法保物流
疫情期间,本来应该是“”封人不封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和能力,让市场参与保供,让专业的人(专业物流企业)做专业的事情。按照上海平时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本来完全有能力应对疫情期间的基本民生物资需求。然而,现在上海进入到抵抗疫情的“战时”,但市内的保供企业资格、“车辆通行证”,基层社区快递员无法返岗上班,加上外省市重重加码的交通管制等问题,这个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无组织的输送是另一场灾难,越来越多的省外驰援物资接踵而至,引发新的矛盾,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分不下去的蔬菜被浪费掉,也有很多基于行政垄断滋生的疫情腐败。
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上海2500万人吃饭的问题,产业链的问题也非常严重,需要从昆山运到上海的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有汽车零部件,应急期间物流供应体系的失灵,对长三角区域汽车工业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居民,笔者希望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解决上海出现的这些物流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把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好,以法治保障物流,避免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重蹈覆辙,也别让京东们在不得不采取“自杀式物流”后,留下的依然是尴尬和悲壮。
(作者系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