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组织已有十多次写入其中。社会组织处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一家社会组织的理事、负责人、员工,又或者是利益相关方或者公众,我们如何去判断一家社会组织是在健康发展的?
今天小编从法律角度做了一些梳理,供大家参考:
内部治理
有效及有序的注册与运作
与机构功能相匹配
一家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是好还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它的内部治理是否与机构本身的功能相适应,是否能够服务于机构宗旨和使命的实现。无论是机构的注册登记形式还是内部治理结构,都是基于机构的功能而产生的,如果本末倒置反而会容易限制机构的发展。一家以对外提供服务为主的机构如果以基金会的形式注册登记,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合规成本和压力;一家小型的草根组织如果设置了特别复杂的治理结构,可能会给机构额外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成本。
内部治理机构有效运作
一般来说,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机构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也是目前法律对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构构成的一般性要求。首先,三类机构组成人员的选举程序要满足最基本的法定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理事会的召开以及登记管理机构的登记报备等。其次,挑选组成人员时除了要兼顾各地登记管理机关的特别要求之外,候选人的资质、能力和资源是否可以促进机构未来的发展以及使命和愿景的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最后,三类机构是否能充分对机构负责,也会影响机构内部治理机构的有效运作。这一方面体现为理事、监事和机构负责人依据相关法律及机构章程规定需要按时出席理事会和监事会等会议,并参与机构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TA们在做出决策或执行决策时以保护机构利益为原则,并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制度
社会组织需要通过制定制度将机构内部相关工作的流程、内容和标准进行统一和固定,从而提高工作的规律性和有效性。同时,随着自身功能、业务的发展,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制度,保持内部治理制度与机构发展匹配。
公益活动的开展
坚定公益使命
围绕机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公益性的使命和愿景是社会组织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使命愿景的实现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内驱力,社会组织会以此为中心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聚拢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使命愿景又会以宗旨和业务范围的形式体现在社会组织的章程条款及登记注册信息中,从而对机构运营及公益活动开展产生外部的法律约束力。机构发起或执行的每个公益项目、对外提供的每项服务以及每笔捐赠财产的使用用途是否符合机构自身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既是一项重要的合规要求,也是用来判断社会组织是否坚持自身公益使命的重要标准。
规范的项目流程,降低活动偏离使命和愿景的风险
规范的项目流程则会从程序性角度对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行为进行规制,降低活动偏离使命和愿景的风险。完善的项目流程规范一般会覆盖项目的立项、实施、评估、结项与终止等各个环节,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内部审批、重大事项报报告、资助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合同签署、和财务税务处理等通过制度规定或者合同安排来明确相应的要求。
公益资产
获取及使用符合合法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三个原则
社会组织资产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一般主要来源于捐赠收入和服务收入。不管是捐赠财产的使用需要符合机构宗旨和业务范围以及捐赠人的意愿、确保关联交易的公允性、确保公益营销活动的非营利性、禁止个人或机构侵占社会组织财产等实质性要求,还是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资质要求、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的备案要求以及相关的财务处理规范等这类程序性要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组织对机构资产的使用符合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确保社会公共财产不会受到非法侵害。
人力资源
专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
尊重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等营利法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相似性的。员工的录用、管理、薪资福利制定、劳动合同的签署和解除等都需要符合劳动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尊重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尊重和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但不同的是,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中还包括了志愿者这一类不以获得报酬和利益为目的而向社会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员。对于志愿者的管理,社会组织需要遵守专门适用于志愿者的法律规定,而不是适用于一般劳动者的法律规定。虽然具体的法律要求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确保社会组织合法地招募和管理志愿者,避免志愿者和机构在志愿服务期间因为对方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损害。
一个多样、包容、具有创造力,让人感到被重视和被尊重的工作环境
此外,在社会公益使命和价值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意识到机构人员行为准则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行为准则,来阐明机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提高机构人员行为与机构使命愿景的一致性,营造一个多样、包容、具有创造力,让人感到被重视和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并以此确保公平对待和尊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促使机构作出更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定。
财务管理
完善的财务管理
是享受税收优惠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机构的行政运营还是项目活动开展,都会涉及到机构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由于社会组织财产的使用方式和用途区别于公司等营利法人,所以其财务处理和会计准则都需要按照特殊的法律规定执行,并在机构年度检查、项目结项和信息公开等多个环节受到监管机构、资助人和公众的监督。最重要的是,机构财务管理是否合规会直接影响到机构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信息公开
确保透明度并接受利益相关方以及社会的监督
社会组织的财产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因此社会组织在使用时需要接受捐赠人、受益人、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监督,并对TA们负责。确保充分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既是社会组织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公信力的重要来源。根据法律规定,社会组织需要公开的信息涉及到机构章程、重要制度和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成员等基本信息、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实施情况、慈善信托相关情况、以及重大资产变动及投资、重大交换交易及资金往来、关联交易行为等情况。属于慈善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及时在“慈善中国”这一信息平台进行公开,其他社会组织则可以利用自己的官网或其他自有平台进行公开。
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是社会组织每年接受年度检查时必须要提供的两项报告,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根据监管需要或者其他资质申请需要而进行专项审计,形成专项审计报告。虽然这些报告的制定是为了满足法律要求,但同时也是社会组织接受社会监督、向社会公众展示机构合规能力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综合而言,所有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实质上都是希望利用外在的限制和约束力来确保社会组织围绕自身公益性的使命和愿景开展公益活动,从而在坚守非营利性原则的基础上维持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因篇幅有限,本文无法全面且具体的列举社会组织的合规要点和标准,但如果你对自己所在的机构合规情况感兴趣,欢迎关注“复恩公众号”并回复“合规自测”获取合规自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