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第七期公益律芽发掘计划的第三次课程如期而至。本次课程是由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讲师徐诗凌老师主讲,主题是“公益组织与灾害救助”。
课程简要回顾
课程伊始,徐老师首先问律芽们:对于灾害首先联想到了什么,是洪水?泥石流?物资?还是人道主义?
紧跟着大家的想法,徐老师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她的分享。徐老师的分享主要由灾害的概念、灾害涉及的工作、救灾的主体、以及公益组织如何参与救灾几个方面切入,最后从气候变化和政策空间的角度展望了救灾领域的未来发展。
在介绍灾害的概念时,徐老师重点跟大家分享了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因为“自然”所引发的灾害,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在介绍公益组织参与救灾的实践时,徐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公益组织在救灾活动中发挥的几个关键作用,包括了补足政府标准化救灾动作,辅助政府职能,关注易受损群体以及在跨领域和工作手法上的创新等。
律芽提问互动
老师在分享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因为信息壁垒导致的执行上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以弱势群体保护为日常服务内容的组织因为无法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而在救灾中不会那么活跃,因为无法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还有社会组织等草根群体在救灾知识上的匮乏等等。我想了解的是,在跨领域、全社会的救灾信息和&知识传递上,我们未来可以做哪些努力呢?
对于信息和知识传递的问题, 一方面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灾害教育等相关知识的内容,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对于灾害的一些常识。虽然这种大面积普及的教育活动有它的局限性,它涉及的知识层面比较浅,信息量比较少,并且多数侧重于个体和家庭的避险而不是全社会区域性的一个行动,后者可能更需要依靠公益组织去普及和传播。但现在我们需要先实现0到1的突破。
想问下老师,在灾害中非本地人对当地人求助信息的转发,或者是求助信息的汇总,是否能够真正帮到本地人?(比如,这些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可能没有反映真实情况,或者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得到救助。)此外,采取怎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到他们?
近年来特别是在网络社交媒体发达的情况下,这种转发汇总确实非常常见。其实这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转发和汇总的信息如何给到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因为很多时候救援人员他们是在一线的,很难去对个体的救援信息进行及时的查证搜寻和反馈。同时,这些信息也是在不断更新的,求助的状况是变动的,这就需要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去处理和更新这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及时给到真正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所以,需要团队在中间进行做信息中介处理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救援新手或者对某类灾害不是特别熟悉的情况下,(如水灾、火灾的第一现场救援方式不同),为了更好地保证第一现场救援效果,实务中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救援会有怎样的方式组织救援方式、救援具体的工作方法培训、以及人员安排与相互配合机制是否具有什么特殊性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救援新手不要去现场,除非你本身就是受灾的群体。如果大家确实感兴趣,可以加入所在城市的救援队,从新手做起,接受一些体能训练、技能训练。
分组讨论
救灾工作中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或者困难就是如何解决救灾过程中存在的灾害与其他公益议题的交叉性问题。例如受灾的群体可能会因为个人的不同身份,如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为残障人士等而有不同的救助需求。
在分组讨论中,律芽们就救灾工作中可能出现哪些交叉性问题,以及应该与哪个政府部门、哪些社会组织协同解决这些交叉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到了救灾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护、救灾过程中如何对儿童群体提供特殊保护、灾害中对女性生理期问题的解决、灾害中面临的医疗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以及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等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律芽们有机会将救灾问题和其他的社会问题产生连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打破了单一的思维模式。
通过这次课程,大家意识到灾害救助工作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需要社会的各方主体去响应和合作。而随着气候变化,各种新的自然灾害形式和变化不断涌现,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灾害救助正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除了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落实与社区和地方的连接之外,如何能让救灾工作更加高效和科学是未来救灾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