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慈善金融发展的四个趋势和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

本文是复恩法律的陆璇理事长于2021年12月举办的“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上的主题演讲内容。这场论坛的主题是“慈善创新·法治护航”,讨论了公益组织面临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其中,复恩法律的理事长陆璇与其他资深专家一道围绕“慈善金融”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关于该论坛的更多介绍请见复恩早前的文章: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 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暨《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第十场。现整理陆理事长的发言内容如下。

图片

我在2003年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到公益行业,在2012年的时候才发起成立了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复恩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对很多公益组织面临的困难和做的倡导也是挺理解的,完全可以共情。这些年,复恩也和很多金融机构打交道。我们感受到,目前金融机构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探索主要有四个趋势:

趋势一

在传统公益慈善领域探索的深化。金融机构本身也肩负配合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过去是参与扶贫,现在是乡村振兴。一些金融机构考虑在向客户销售服务产品时,承诺捐赠出一部分佣金或者管理费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这是传统慈善模式捐赠的一种升级与更新,与市场品牌形象的塑造相结合。此外,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也在设立公益基金会,比如银行、证券公司、私募基金都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基金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需求,和国家所提出的第三分配、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完全契合。

趋势二

公益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增值服务的一部分。私人银行、信托公司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在服务客户时,已经洞察到客户多层次的需求,把对客户的公益服务看作增值服务的一部分,提供附加的慈善顾问服务,但是可能目前还没有普遍地设计与开发出来像美国富达慈善基金DAF(Fidelity Charitable Donor-Advised Fund)那样的慈善产品,把客户的慈善需求全部吸纳,或者做更深度的连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公益服务产品的研发,走下楼梯的声音已经听到了。这对慈善组织也是一个很大的警醒,如果再不努力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金融机构,聘用专业的慈善顾问建立慈善服务的渠道和体系,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趋势三

参与慈善组织的资产管理。财产的保值增值对慈善组织的独立健康发展挺重要的。同时,一部分金融机构认为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的,因为有些基金会有体量较大的慈善财产,这属于非常耐心的资本,并不需要很高的回报,是非常优质的资产。“第三次分配”提出来之后,会有大量的企业和先富起来的慈善家会考虑把钱捐给公益组织或基金会,这也是慈善组织资产管理需求的背景因素。

趋势四

出现了影响力投资和ESG(社会责任投资)。其实,复观律师事务所(我们合作的社会企业型律所)是最早在Lexology这个面向全球的英文专业法律网站上发表报告和文章介绍中国的ESG和影响力投资现状的,包括介绍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了解ESG的发展趋势、如何与企业合作以及影响力投资的发展情况,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知识;而且,与ESG相比较,影响力投资与公益事业的关联度更大,因为影响力投资更看重被投资企业的社会效应。中国的很多投资基金现在都在做所谓的“影响力投资”,虽然影响力评估的工具还没有统一,是不是能认定为真正的影响力投资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是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目前公益与金融在跨界时,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与公益组织互相之间都不是特别了解,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习能力、资源拓展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反过来,目前公益行业的成熟度与金融行业没法比,机构的发展程度和人才相对偏弱,公益组织还是要不断提升专业度。目前,慈善专业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比较差,但获取金融相关的课程相对简单一点,上海高校有各种金融学院,资源其实有很多,而且金融人才也更多。

应该加强慈善通识教育,让更多金融机构的人了解公益。面向金融行业的慈善课程还是太少了,需要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把公益组织对于慈善的专业理解或者专业知识跟金融界的人分享,这个工作下一步还是蛮重要的。这个责任还是要放在慈善组织这边,一方面加强人才建设,推动国家开展慈善教育;另一方面,要跟金融机构多互动。《上海市慈善条例》颁布了,里面提到慈善行业组织,如果有一个上海的慈善行业组织,不能只是慈善组织作为其会员,像金融机构就应该专门请进来,而且可以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做“慈善加金融”方面的探索。这样有利于对慈善金融感兴趣的公益人和金融人走在一起,可以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一起共创,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慈善金融的发展。

不是仅限于上海,全国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今天我有点担心,一些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是否会觉得我们刚刚谈论的话题太高大上了,是不是只有大的基金会、公益组织或者金融机构才需要了解。在这里,我想说一点,复恩和在座的各位所做的很多努力是希望中小型的公益机构能够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在对接慈善捐赠的时候,更多的机构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慈善行业专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优秀且专业的社会组织数量还是偏少,整个上海社会组织的数量大约是1.7万个,而真正获得政府评估等级3A以上的社会组织大概是2800多个(这个数字里面还包括一些互益性的行业协会商会,不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没有参加过等级评估,或是因为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够;或是因为没有实体化运营,在没有资源、人力保障的情况下无法应对评估工作。大家还是要不断提升专业度,行业整体专业化的发展会给公益组织带来更多的机遇,至少十年之内这个行业都还是一个非常朝阳的产业。公益组织要保持这样的信心,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面对的这些挑战突破了以后,专业化就是公益组织的优势。

公益破圈还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去做一些工作。复恩最近在做一个项目,叫做“益两”,类似于公益百科平台,凝聚了复恩以及很多专业志愿者的努力,目前正在开放合作,诚邀更多的公益组织能够把知识贡献到这个平台上,向社会传播更多的公益行业的专业知识。现在公益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实这是人的需求的提升。例如,非现金捐赠不是没有人捐,而是很难捐出去,不具备一定体量的公益组织根本接收不了大量的物资捐赠,更不要说珠宝、字画等艺术品,这都是摆在公益组织面前的一些课题。有了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能力的保驾护航,这样的捐赠也就可以接受了。

不管是捐赠也好,热衷于志愿服务也好,这背后体现了,中国整体的发展导致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在强劲地增长。特别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公益资源是非常优质的。明年,复恩会做更多面向社会的公益项目,当然也会继续跟进慈善法的修订。理论上说,法律一定是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的,但我们期待未来的立法能够对公益和金融之间的创新有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比如,有金融机构所举办的企业基金会所开展的一些面向金融机构客户的慈善服务,是否可以不纳入公开募捐的范围,可以定义为非公开募捐或定向募捐,这样,很多非公募基金会都可以服务好自己所在圈层的慈善需求。现在公募基金会太少了,目前上海一共只有20多个,让大量的非公募基金会转成公募基金会也不够现实。可以考虑的是,一方面落实公募资格申办条件的透明化,让想转公募的基金会可以转的成,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对“定向募捐”的概念边界。期待慈善加金融,让慈善更专业且可持续。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