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朱健刚 | 现代公益慈善在中国

“这个时代仍然需要年轻人作为社会的力量组织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探索公益慈善的中国道路。”

12月5日,第六期公益律芽第三次课程邀请到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朱健刚教授,讲授了主题为“现代公益慈善在中国”的精彩课程。

图片

朱健刚老师介绍了近期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下,对中国公益慈善40年的历程做的多地点追踪研究。他表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公益事业是在晚清到民国期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设一起发展起来的。但公益慈善的侠义精神可以再往前推,一直推到明末的东林书院、唐朝的悲田院甚至战国的墨子。

 

脱嵌、反嵌和再嵌入

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朱健刚老师呈现了一个严谨深入的历史社会学研究,讲述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与中国国家治理体制在历史上的脱嵌、反嵌和再嵌入的变化历程。纵观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一开始的建设国家、建设市场,到后来逐渐掀起了建设社会的热潮,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约330万志愿者投入了灾后重建,成为21世纪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样的重大灾害面前,在国民自我组织和自我救助的过程中,国民意识逐渐兴起,公共精神不断觉醒。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更进一步激活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力。最后,朱老师总结道:“慈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政策和治理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

朱健刚老师将扶贫基金会何道峰的“野草公益论”推荐给律芽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年轻人作为社会的力量自我组织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探索公益慈善的中国道路。

图片

讨论:如何理解公益和慈善概念?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律芽们结合自己的公益经历,对于如何理解公益慈善畅所欲言。

第一组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公益慈善实践中由浅入深的思考:从一开始希望单纯地利用个人的能力帮助人,到认为应该把个人的力量组织化,和商业、和法律嫁接,形成一种公益模式,并通过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真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二组同学围绕着公益和慈善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展开了讨论,对于哪个概念更新、涵盖范围更广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三组同学则讨论了公益和慈善的主体、对象以及侧重点上存在的异同。

第四组同学则认为公益更侧重于解决社会问题,而慈善更倾向于做好事,还讨论了公益慈善所涉及到的如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多种议题。

第五组同学则主要分享了自己丰富的公益经历,认为在做公益慈善过程中应该尤其关注受助者的心理,保护受助者的尊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两小时的课程中,经过朱健刚教授对中国公益慈善40年历程的精彩讲述,经过灵感不断的Q&A答疑环节,经过同学们组内的热情分享和积极讨论,大家都收获颇丰,对于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