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陆璇:知行合一的公益法律人

编注:本文系复旦大学校友会对陆璇理事长的专访,载于《复旦人》杂志第36期。

图片陆璇 1998级法学院本科校友,上海复观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图为2020年,陆璇(前排右一)和他的同事们在公益新天地办公室内合影。

知行合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观点,听易,做难。致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律师陆璇一直用知行合一指引自己的公益之路。十多年来,从一个常年奉献业余时间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到一名努力推动中国慈善法律进步的公益人,陆璇始终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担起社会责任,开拓行业蓝海,渴盼着将公益理想植根在每一个人身上。

“公益让我打开了自己”

眼前这位戴着黑色方框眼镜、身着西装的律师看起来和善、健谈,与他自陈的大学时期腼腆单纯的形象有些出入。陆璇坦言,是公益法律服务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1998年,带着对法律的模糊印象,陆璇考进了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与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选择法律系的同学一样,中学生时代的陆璇对那场可以称之为复旦学子“高光时刻”的1993年新加坡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印象深刻。那年的辩论赛是电视直播的形式,蒋昌建、姜丰、严嘉、季翔等辩手在异国他乡的赛场上大放异彩,影响了不少年轻人。当年比赛结束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辩论赛的台前幕后出版成书《狮城舌战》,一度成为当年全国最畅销的图书,陆璇也买了一本。辩手们唇齿间的刀光剑影,在陆璇心里埋下了一颗法律的种子。

真正进入复旦大学法学院之后,陆璇才对法律本身有了真切的感知,感受到了法与生活本身的交融。陆璇对法学院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记忆犹新,时隔二十三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许多授课老师的名字和授课风格,“讲民法的老师王全弟擅长把法律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讲公司法的老师白国栋严谨谦逊,讲法理学的老师张光杰温和儒雅……”,忆起复旦法学院的课堂,陆璇的回忆活泛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每位老师都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知识的窗户,我们从中找到思辨的乐趣、解决问题的乐趣”。

除了法学院的课程,复旦的通识教育也给了他很多滋养。陆璇从小就是个历史迷,喜爱中国古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学毕业后他还曾是国学网国学论坛的超级版主。大学期间他也广泛阅读了卢梭、韦伯等西方哲学、社会学的书籍,他认为通读中西方史书,既是寻找个人信仰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维度深刻再理解。

大学时期的陆璇日子过得十分简单,学习很用功,也没有参加太多的学生活动,自觉在同级学生中存在感并不强烈。从安徽省芜湖市考来上海,他坦言自己没那么自信,经历了一个适应大都市环境的过程。临近毕业的时候,在同学的介绍下,陆璇选择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热爱家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公益历程。这段经历不仅打开了他略微内向的性格,更为他的职业轨迹奠定了基础,陆璇直言“我遇到了许多好人,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坚持认为对的事情”

2003年,陆璇在大学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公益组织“热爱家园”,起初仅仅是为了消磨多出来的业余时间,没想到一待就待了十八年之久。

“热爱家园”是由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几位核心骨干曲栋、刘永龙以及热心公益的朱健刚等校友、在校学生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于2000年创办的,旨在通过动员和激励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丰富志愿者的精神家园、建立弱势者的希望家园、培育公共精神的绿色家园。

彼时,刚毕业的陆璇找到了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同时和师兄师姐、同学们一起在“热爱家园”兼做志愿者。每周的工作日,他西装革履地出入位于市中心的高档写字楼,处理有关企业兼并的法律事务;到了周末,他总是穿着T恤衫、牛仔裤,出现在“热爱家园”办公室,或是城市的大街小巷,无偿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陆璇提到,当时自己身边做公益的氛围很浓,大家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动真的在改变别人的生活。二十年前的复旦校园周边有很多没有被拆迁的棚户区,许多农民工住在里面,产生一些迫切的法律需求,“热爱家园”便设置了服务于农民工的法律咨询点。城中村的脏乱差环境也成问题,“热爱家园”便开启了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公益项目便从这样的身边需求入手,一点点发展起来。

陆璇认为公益服务应该多做,“一次两次没什么体会,做多了才有感觉”,久而久之,公益变成了陆璇生活中的仪式感。据《新闻晚报》2011年的报道,他一年参与了147次公益活动,累计389个小时,若以一天工作8小时计,则上了约49天“公益班”。陆璇提起当时的报道,笑称自己投入公益服务的时间其实比报道出来的更多,“把本应吃饭、睡觉、在家休息甚至谈恋爱的时间都献给了热爱家园”。

2005年,陆璇当选了“热爱家园”理事,并在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四届连任,把工作重心投入到公益组织的运营上。他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热爱家园”编撰了大量文件,如修改《自律规则》、主持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等。此外,他还积极培训新人,从职业发展角度给大学生法律志愿者做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教他们法律业务技巧。“热爱家园”历经10余年,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NGO专业人士。

为什么愿意在公益组织做理事八年之久,陆璇也一直在追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追根溯源,他回到了自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上,“儒者就是应该他信仰的东西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致的,即所谓知行合一,我当时觉得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

以法律服务公益

对于陆璇来说,创立复恩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热爱家园”担任理事的岁月里,令他感动的不仅是公益服务对象,还有许多勤勤恳恳的志愿者和职员,“他们的志愿精神完全是真实的,不是为了什么别的目的,而且每一个志愿者都非常珍惜服务的机会,不怕苦不怕累,对我们的服务对象非常好”。但陆璇深知当时组织能开给职员的工资非常低,这样下去不是长久的办法,作为理事,他一直在思考理想中的NGO应该是什么样子。

2012年,陆璇去香港参加了一次访学活动,这段培训经历让他看到香港NGO的高度发展,每个从事NGO领域工作的人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荣誉感和专业度。陆璇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开创者,“办一个专业的法律人的NGO”。外商投资律师多一个少一个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做NGO领域的开创者,陆璇觉得自己“有责任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

创立复恩的想法就此更加坚定。复恩(ForNGO)是中国第一家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合规运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为宗旨,践行非营利组织法律研究社会智库与中国公益行业法律支持平台两大使命。陆璇解释,取名复恩,有三重含义:第一机构的英文名是ForNGO,音译过来就是“复恩”;第二,复恩也有报恩的意思在其中,希望法律人可以用专业来回馈社会;第三,复恩的复也有多的意思,希望能够推动更多NGO的发展。

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民间自主设立的专门针对社会组织及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支持性非营利组织。“之前做法律援助,都是对于单个个案的援助,是个体权利的保护,其实真正能够带来的改变比较少。成立一家专业的公益法律NGO,希望能够更有力地去推动法律环境的改变,其实这是一种集体权利的推动。”陆璇说。

复恩为公益组织提供法律服务,手把手地为公益组织的合规运营保驾护航。陆璇举例,一些发展初期的机构,有时不和员工签劳动合同,社保管理也不规范,一旦发生纠纷,很容易当被告,而且最后都会输官司。为此,他希望能够为这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的法律培训活动,授人以渔。

去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爆发,许多社会组织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积极抗击疫情,这其中就面临着不少法律难题。从大年夜开始,陆璇就带领着复恩为参加战疫情的社会组织、捐赠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从除夕夜开始的第一个月里,复恩为相关社会组织、捐赠人提供了逾50次法律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了240小时。与此同时,陆璇还组织撰写了13篇关于志愿者管理、协议监护、境外物资捐赠、复工复产劳动法等多个实务问题的普法文章,并和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合作制作了“抗击疫情6问——社会组织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免费的视频课程。

复恩法律的规模并不大,目前仅有二十多位团队成员,但大家都怀着相同的对公益事业的使命感相聚在一起。“不仅仅是抱团取暖,而是一种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使命感的共同召唤与体认”,陆璇说。

成长中的公益“律芽”

仅仅为社会组织提供法律资讯,并不能达到陆璇在创立复恩之初预想的“非营利组织法社会智库”的使命。近年来,复恩向专注公益行业法律研究积极蜕变,舍弃了与宗旨贴合度不够的社区法律服务项目,比如纯粹的社区调解和咨询工作,而将精力聚焦于与社会公益组织有关的项目。此番业务的调整与精简,让陆璇找到了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基于公益行业法律基础设施建设机构的定位,复恩积极承接政府课题,通过参与立法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相关的法律进步,如就环境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慈善法等法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草拟《深圳市社会组织条例》《上海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修正案)》等,并联合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为了让更多关于公益法律研究的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在陆璇的带领下,复恩还将关于慈善法的理论洞察编纂成书,并于2018年6月完成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的《中国慈善法手册》(中英文双语)项目。目前,复恩法律还出版了《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实务丛书》与《中国公益法丛书》两套法律丛书,以及大学生公益慈善学教材《公益慈善法律教程》。

“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并不断摸索能解决问题、促进公益法律事业发展、产生更大社会价值的新模式,逐渐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法律的研究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以及服务中心。”陆璇这样总结复恩的核心定位。

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复恩已经汇聚了大批法律专业人士与公益资深人士,拥有了强大法律专家支持库,在公益法律、社会组织法律研究等方面沉淀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将公益事业坚持到今天,陆璇遗憾于目前看到的社会组织“市场”发展空间太小,整个社会对公益的理解程度还很低,“现在一提起公益大家就会想到助学支教,资金还是主要流向了扶贫、教育和医疗,但是包括科技、环保、文化、体育、社会创新等领域都需要公益组织来推动发展,需要更年轻的人来推动主导”。

陆璇将目光聚焦在了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为此,复恩自2018年启动了面向优秀的法学院学生的“公益律芽发掘计划”,希望通过该项目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公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启发和引领他们加入到公益法律行业中去。2020年,复恩荣获2020年度上海“公益之申”十佳公益机构称号。

当然,陆璇强调,并不能期望每一个年轻人都去NGO做公益,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理解。陆璇对未来的社会有着简单殷实的希望:“社会创新的公益理念应该根植在每个人身上,这样人们到了每一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变成社会企业,每家公司都可以为公益贡献力量。”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